centOS下编译安装php5.7后再开启GD库功能

本以为用php的扩展至直接编译扩展php模块就行了,没想到这么麻烦……

操作流程如下:

$ cd (php源码位置)/ext/gd
$ (php安装路径)/bin/phpize
$ ./configure --with-php-config=/usr/local/php/bin/php-config
$ make && make install
 修改php.ini
添加extension=gd.so
 最后,重启php-fpm

追加:通过以上方法开启的gd库功能没有freetype功能……(php版本5.5.7)
网上找的教程不用重新编译开启后好像对数据库产生影响了,总之php可以用但是偶尔情况会报找不到文件的错
几经修改无效后决定重装php
官网上下载了php-5.5.14版,以下是编译参数:
./configure –prefix=/usr/local/php –enable-fastcgi –enable-fpm –with-fpm-conf=/etc/php-fpm.conf –with-config-file-scan-dir=/etc/php.d –with-openssl –with-zlib-dir=/usr/local/zlib/ –enable-bcmath –with-bz2 –with-curl –enable-ftp –with-gd=/usr/local/gd2/ –enable-gd-native-ttf –with-jpeg-dir=/usr/local/jpeg/ –with-png-dir=/usr/local/libpng/ –with-freetype-dir=/usr/local/freetype/ –with-gettext –with-mhash –enable-mbstring –enable-soap –enable-zip –with-iconv –with-mysql –with-mysqli –with-pdo-mysql -enable-mysqlnd –with-xpm-dir=/usr/lib64/
如果编译中遇到错误,可以搜索一下错误信息,一般是因为没有安装对应的软件造成的,比如curl、xml等
其中与gd库有关的 zlib gd2 freetype jpeg png 都是自行编译安装的,安装教程网上有很多,不一一赘述了

MySQL MyISAM和InnoDB引擎的写入速度优化比较,分页速度优化

文章来自 尘缘的博客 ,介绍mysql数据库引擎相关知识

以下的文章主要介绍的是MySQL MyISAM的引擎和InnoDB引擎的实际性能的比较,我们首先是通过MySQL数据库的表结构来出MySQL MyISAM的引擎和InnoDB引擎的实际性能的实际操作。

01
02
03
04
05
06
07
08
09
10
11
12
CREATE TABLE `myisam` (
`id` int(11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`name` varchar(100) default NULL,
`content` text,
PRIMARY KEY (`id`)
) ENGINE=MyISAM DEFAULT CHARSET=gbk;
CREATE TABLE `innodb` (
`id` int(11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`name` varchar(100) default NULL,
`content` text,
PRIMARY KEY (`id`)
) ENGINE=InnoDB DEFAULT CHARSET=gbk;

数据内容:

1
$name = “heiyeluren”;

$content = “MySQL支持数个存储引擎作为对不同表的类型的处理器。MySQL存储引擎包括处理事务安全表的引擎和处理非事务安全表的引擎:· MyISAM管理非事务表。它提供高速存储和检索,以及全文搜索能力。MySQL MyISAM在所有MySQL配置里被支持,它是默认的存储引擎,除非你配置MySQL默认使用另外一个引擎。 ·

MEMORY存储引擎提供“内存中”表。MERGE存储引擎允许集合将被处理同样的MyISAM表作为一个单独的表。就像MySQL MyISAM一样,MEMORY和MERGE存储引擎处理非事务表,这两个引擎也都被默认包含在MySQL中。

释:MEMORY存储引擎正式地被确定为HEAP引擎。· InnoDB和BDB存储引擎提供事务安全表。BDB被包含在为支持它的操作系统发布的MySQL-Max二进制分发版里。InnoDB也默认被包括在所有MySQL 5.1二进制分发版里,你可以按照喜好通过配置MySQL来允许或禁止任一引擎。·EXAMPLE存储引擎是一个“存根”引擎,它不做什么。你可以用这个引擎创建表,但没有数据被存储于其中或从其中检索。这个引擎的目的是服务,在MySQL源代码中的一个例子,它演示说明如何开始编写新存储引擎。同样,它的主要兴趣是对开发者。”;

[插入数据-1] (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1)

1
2
3
4
5
6
MyISAM 1W:3/s
nnoDB 1W:219/s
MyISAM 10W:29/s
nnoDB 10W:2092/s
MySQL MyISAM 100W:287/s
InnoDB 100W:没敢测试

[插入数据-2] (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0)

1
2
3
4
5
6
MyISAM 1W:3/s
InnoDB 1W:3/s
MyISAM 10W:30/s
InnoDB 10W:29/s
MyISAM 100W:273/s
InnoDB 100W:423/s

[插入数据3] (innodb_buffer_pool_size=1024M)

1
2
3
InnoDB 1W:3/s
InnoDB 10W:33/s
InnoDB 100W:607/s

[插入数据4] (innodb_buffer_pool_size=256M,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1, set autocommit=0)

1
2
3
InnoDB 1W:3/s
InnoDB 10W:26/s
InnoDB 100W:379/s

[MySQL 配置文件] (缺省配置)

01
02
03
04
05
06
07
08
0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# MySQL Server Instance Configuration File
[client]
port=3306
[mysql]
default-character-set=gbk
[mysqld]
port=3306
basedir=”C:/mysql50/”
datadir=”C:/mysql50/Data/”
default-character-set=gbk
default-storage-engine=INNODB
sql-mode=”STRICT_TRANS_TABLES,NO_AUTO_CREATE_USER,NO_ENGINE_SUBSTITUTION”
max_connections=100
query_cache_size=0
table_cache=256
tmp_table_size=50M
thread_cache_size=8
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=100G
myisam_max_extra_sort_file_size=100G
myisam_sort_buffer_size=100M
key_buffer_size=82M
read_buffer_size=64K
read_rnd_buffer_size=256K
sort_buffer_size=256K
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=4M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1
innodb_log_buffer_size=2M
innodb_buffer_pool_size=159M
innodb_log_file_size=80M
innodb_thread_concurr

以上的相关内容就是对MySQL MyISAM的介绍,望你能有所收获。

总结

可以看出在MySQL 5.0里面,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性能差别并不是很大,针对InnoDB来说,影响性能的主要是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这个选项,如果设置为1的话,那么每次插入数据的时候都会自动提交,导致性能急剧下降,应该是跟刷新日志有关系,设置为0效率能够看到明显提升,当然,同样你可以SQL中提交“SET AUTOCOMMIT = 0”来设置达到好的性能。另外,还听说通过设置innodb_buffer_pool_size能够提升InnoDB的性能,但是我测试发现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。

基本上我们可以考虑使用InnoDB来替代我们的MyISAM引擎了,因为InnoDB自身很多良好的特点,比如事务支持、存储过程、视图、行级锁定等等,在并发很多的情况下,相信InnoDB的表现肯定要比MyISAM强很多,当然,相应的在my.cnf中的配置也是比较关键的,良好的配置,能够有效的加速你的应用。

如果不是很复杂的Web应用,非关键应用,还是可以继续考虑MyISAM的,这个具体情况可以自己斟酌。

硬件配置
CPU : AMD2500+ (1.8G)
内存: 1G/现代
硬盘: 80G/IDE

软件配置
OS : Windows XP SP2
SE : PHP5.2.1
DB : MySQL5.0.37
Web: IIS6

mysql分页优化方法拾遗
在我的老双至强2.4G的ibm服务器上,37万小文本数据表执行select count(*)时间长达3.8秒(innodb存储引擎),已经超出了可以忍受的范围(页面总执行时间不得超出1秒),因此开始寻找相关优化方法。

count在myisam和innodb下面的差异性
1.myisam保存表的总行数,因此count(*)并且无where子句,很快会返回表的总行数
2.myisam保存表的总行数,利用count(column)并且无where子句,并且此column不为null,很快会返回表的总行数
3.myisam保存表的总行数,利用count(column)并且无where子句,并且此column可以为null,mysql会对表进行全表或全索引扫描来确定行数
4.innodb查询count(*),count(column(not null)),count(column(may be null))并且无where子句,mysql会对表进行全表或全索引扫描来确定行数
5.myisam和innodb查询count(*),count(column(not null)),count(column(may be null))并且存在where子句,mysql会对表进行索引扫描(如果列上有索引),速度也比较快

来源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b5460eb0100o4s6.html

在使用mysql数据表的分页程序里面,select count是效率的瓶颈所在。部分人使用避免使用不显示数据总数来规避这个问题,比如点点,永远只有下一页的分页链接。这种方式在我这里行不通,使用的extjs框架的gridpanel控件缺乏记录总数无法分页。另一种方式是新建一个数据表统计表记录数,在表新增和删除时对该记录同时做更新。这种方式或者可行。

记录总数的问题解决了,翻页到超过1万页之后速度又变得极慢(每页20条)。mysql分页使用limit offset,length,在10万记录之前效率可观,sql执行时间基本在1秒内(主键索引),超过10万条后效率成数量级下降。

查阅资料得以下几种优化方式:
1、索引列大于法
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id>(SELECT id FROM table ORDER BY id LIMIT $start,1) ORDER BY id LIMIT $length;
30万数据时,加order by效率提高不多(1秒左右),不加order by 效率提高一半
10万数据时,效率提高明显。

2、超过半数逆序分页法。
意为判断分页开始id是否超过总数的一半,如果超过一半则反写sql,减小了LIMIT里面的offset值,从而提高效率。
30万数据,假如原SQL语句是ORDER BY id LIMIT 200000,20,可改写为ORDER BY id DESC LIMIT 99980,20,效率提高超过一个数量级。

3、使用临时表缓存索引列,分页时使用临时表,获取到id用IN子查询。
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id IN(SELECT id FROM table_tmp LIMIT $start,$length);

经过再三考虑,我最后把这部分的优化暂时搁置了,太他娘的浪费时间了。

参考文献:

http://blog.hexu.org/archives/630.shtml

http://0e2.net/post/1555.html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4wei.cn/archives/1001855

类名“::”方法名,php5.4以后,方法必须是静态

采用 类名::方法 的方式调用成员方法时报错: Strict standards: Non-static method abc::test() should be called statically in..

class abc
	{
		public function test(){
			echo "this is test";
		}
	}
echo Person::say();

采用 类名::方法 的方式调用成员方法时报错: Strict standards: Non-static method abc::test() should be called statically in..

原因是php不提倡静态调用非静态方法,将public function test()改为public static function test() 就不报错了

eclipse发布项目到tomcat的webapp下

使用过eclipse的人都应该知道,eclipse的项目是临时部署在tomcat的,所以在有些需要获取项目根路径,文件真实路径的地方,会获取到错误的地址。这就需要我们手动修改eclipse的发布方式。

1.确认你的tomcat下没有部署项目。

2.在server处,点击右键,F3或者点击“打开”2014-06-13_165631

3.这时要修改Server Locations,eclipse默认为第一项,我们要修改为第二项,并在server path处输入自己的tomcat路径,在deploy path处输入’webapps’,如果不能修改,请确认tomcat下没有发布项目,并clean。2014-06-13_170145

4.此时修改完毕,eclipse会自动在tomact下创建backup文件夹(conf文件夹的备份)作为配置路径。此时获取的项目根路径即为正确路径。

wordpress取消谷歌字体

wordpress的一些主题中使用了谷歌字体,fonts.useso.com,一些情况下,wordpress服务器会请求不到谷歌字体的服务器,造成整个博客加载缓慢

如果你的博客也在承受由于谷歌字体带来的网页加载缓慢的烦恼,在这里向你推荐wordpress的一个好用呢的查件——“Disable Google Fonts”
安装该查件并启用,再试试看你的博客的访问速度吧……
^_^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最近为博客换了个主题,发现上面说到的查件不管用了,没办法,继续度娘,发现另一个不错的查件googleapis to 360

插件原理

插件使用替换成360 CDN加速(http://libs.useso.com/)链接的方式,不过是通过插件的形式,进行匹配,将页面所有谷歌useso.com域名的链接替换成360提供的域名,也就是说,不管是wordpress后台使用的字体,还是主题使用的字体或者是前端js(例如有些jquery会使用ajax.useso.com加速)使用的字体,都进行了替换,这样就不用再担心更换主题,或者升级程序什么的了
感谢百度网盘用户 雨木风粒 提供的查件下载链接: http://pan.baidu.com/s/1gd46sr5

json解析出来为null,可能是utf8 bom头造成的

json_decode函数能够接收utf8编码的参数,但是当参数中包含BOM时,json_decode就会失效。
这个函数能将给定的字符串转换成UTF-8编码,移除其中的BOM。
下面是PHP代码:

function prepareJSON($input) {

    //This will convert ASCII/ISO-8859-1 to UTF-8.
    //Be careful with the third parameter (encoding detect list), because
    //if set wrong, some input encodings will get garbled (including UTF-8!)
    $imput = mb_convert_encoding($input, 'UTF-8', 'ASCII,UTF-8,ISO-8859-1');

    //Remove UTF-8 BOM if present, json_decode() does not like it.
    if(substr($input, 0, 3) == pack("CCC", 0xEF, 0xBB, 0xBF)) $input = substr($input, 3);

    return $input;
}

//Usage:
$myFile = file_get_contents('somefile.json');
$myDataArr = json_decode(prepareJSON($myFile), true);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phpcode8.com/phpscripts/json-utf8-bom-solution.html

shell脚本中执行时提示“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”

lnmp环境shell脚本执行php文件,提示php文件为找到,在终端直接cd 发现文件存在。原因可能是脚本是在windows平台下写的,换行符与linux不同,造成脚本不能正确执行

故障现象:lnmp环境shell脚本执行php文件,提示php文件为找到,在终端直接cd 发现文件存在。原因可能是脚本是在windows平台下写的,换行符与linux不同,造成脚本不能正确执行 出现bad interpreter: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的原因,是文件格式的问题。这个文件是在Windows下编写的。换行的方式与Unix不一样,但是在vim下面如果不Set一下又完全看不出来。

问题分析:

1、将windows 下编写好的SHELL文件,传到linux下执行,提示出错。

2、出错信息:bad interpreter: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。

问题原因: 因为操作系统是windows,在windows下编辑的脚本,所以有可能有不可见字符。脚本文件是DOS格式的 即每一行的行尾以\r\n来标识, 其ASCII码分别是0x0D, 0x0A. 解决方法: 可以有很多种办法看这个文件是DOS格式的还是UNIX格式的, 还是MAC格式的

(1) vim filename 然后用命令 :set ff 可看到dos或unix的字样,如果的确是dos格式的, 那么用set ff=unix把它强制为unix格式的,,然后存盘退出后就可运行。

转换不同平台的文本文件格式可以用

1. unix2dos或dos2unix这两个小程序来做. 很简单. 在djgpp中这两个程序的名字叫dtou和utod, u代表unix, d代表dos

2. 也可以用sed 这样的工具来做: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 sed ‘s/^M//’ filename > tmp_filename mv -f tmp_filename filename

特别说明:^M并不是按键shift + 6产生的^和字母M, 它是一个字符, 其ASCII是0x0D, 生成它的办法是先按CTRL+V, 然后再回车(或CTRL+M) 另外, 当SHELL程序报告command not found时, 总是去检查一下你的PATH里面有没有程序要用到的每一个命令(没指定绝对路径的那种). 你这么小的程序, 可以一行一行核对。

附:少写一个/引发的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问题 今天在翻看以前写的简单的shell脚本时,发现一个问题: 当./运行时总是提示: (bash: ./hello.sh: bin/bash: 坏的解释器: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),但是当用sh运行时正确. 原来的脚本: (试试看你能否一眼看出错误)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: #!bin/bash echo “Hello Linux!” 后来几番检查发现自己写的丢了一些东西. 应该把第一行改成 #!/bin/bash ,少写了一个/ 唉,很简单的问题,自己以前没有发现还有这样的错误! shell脚本的确好用,可唯一难的就是格式要求太高!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jb51.net/article/48784.htm

mysql 无法远程操作

mysql 能够登陆成功,但是无法对表进行操作

Can’t create/write to file ‘/tmp/#sql_4ef4_0.MYI’ (Errcode: 13)

今天服务器上用yum安装的mysql远程登陆后无法对表进行操作,提示错误信息:

Can’t create/write to file ‘/tmp/#sql_4ef4_0.MYI’ (Errcode: 13)

看起来权限设置有问题。

执行如下命令:

cd /

chmod 1757 tmp

wordpress 小工具 中 功能 的修改

wordpress 中有一个默认叫 功能 的小工具,提供登陆等功能,其中一些连接可能不想要,删除方法如下

wordpress的小工具很强大,通过内建和插件提供的小工具栏目,可以自定义非常强大的侧边栏功能。 其中功能小工具提供注册、登录、管理站点等链接,不过对于评论rss以及wordpress官网的链接,可能很多用户都不想要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删除不需要的功能链接: 用dreamweaver打开”\wp-includes\default-widgets.php文件,找到以下代码:

<ul>
<?php wp_register(); ?>
<li><?php wp_loginout(); ?></li>
<li><a href=”<?php bloginfo(‘rss2_url’); ?>” title=”<?php echo esc_attr(__(‘Syndicate this site using RSS 2.0’)); ?>”><?php _e(‘Entries <abbr title=”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”>RSS</abbr>’); ?></a></li>
<li><a href=”<?php bloginfo(‘comments_rss2_url’); ?>” title=”<?php echo esc_attr(__(‘The latest comments to all posts in RSS’)); ?>”><?php _e(‘Comments <abbr title=”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”>RSS</abbr>’); ?></a></li>
<li><a href=”<?php esc_attr_e( ‘http://wordpress.org/’ ); ?>” title=”<?php echo esc_attr(__(‘Powered by WordPress, state-of-the-art semantic personal publishing platform.’)); ?>”><?php
/* translators: meta widget link text */
_e( ‘WordPress.org’ );
?></a></li>
<?php wp_meta(); ?>
</ul>

每个li标签对应一个功能链接,根据你的需要删除不需要的项目。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web589.com/posts/1784.html

linux 下 crontab 命令

linux定时任务命令 crontab 详细解释

任务调度的crond常驻命令
crond 是linux用来定期执行程序的命令。当安装完成操作系统之后,默认便会启动此任务调度命令。crond命令每分锺会定期检查是否有要执行的工作,如果有要执行的工作便会自动执行该工作。而linux任务调度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类:
1、系统执行的工作:系统周期性所要执行的工作,如备份系统数据、清理缓存
2、个人执行的工作:某个用户定期要做的工作,例如每隔10分钟检查邮件服务器是否有新信,这些工作可由每个用户自行设置Crontab是UNIX系统下的定时任务触发器,其使用者的权限记载在下列两个文件中:文件含义

/etc/cron.deny

该文件中所列的用户不允许使用Crontab命令

/etc/cron.allow

该文件中所列的用户允许使用Crontab命令

/var/spool/cron/

是所有用户的crontab文件

/var/spool/cron/crontabs
/var/spool/cron/crontabs
Crontab命令的格式为:crontab –l|-r|-e|-i [username],其参数含义如表一:

参数名称

含义

示例

-l

显示用户的Crontab文件的内容

crontabl –l

-i

删除用户的Crontab文件前给提示

crontabl -ri

-r

从Crontab目录中删除用户的Crontab文件

crontabl -r

-e

编辑用户的Crontab文件

crontabl -e

用户所建立的Crontab文件存于/var/spool/cron中,其文件名与用户名一致。
它的格式共分为六段,前五段为时间设定段,第六段为所要执行的命令段,
格式如下:* * * * *
其时间段的含义如表二:

段 含义 取值范围

第一段 代表分钟 0—59

第二段 代表小时 0—23

第三段 代表日期 1—31

第四段 代表月份 1—12

第五段 代表星期几,0代表星期日 0—6

名称 : crontab
使用权限 : 所有使用者
使用方式 :
crontab [ -u user ] file
crontab [ -u user ] { -l | -r | -e }
说明 :
crontab 是用来让使用者在固定时间或固定间隔执行程序之用,换句话说,也就是类似使用者的时程表。-u user 是指设定指定 user 的时程表,这个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其权限(比如说是 root)才能够指定他人的时程表。如果不使用 -u user 的话,就是表示设定自己的时程表。
餐数 :
-e : 执行文字编辑器来设定时程表,内定的文字编辑器是 VI,如果你想用别的文字编辑器,则请先设定 VISUAL 环境变数来指定使用那个文字编辑器(比如说 setenv VISUAL joe)
-r : 删除目前的时程表
-l : 列出目前的时程表
时程表的格式如下 :
f1 f2 f3 f4 f5 program

其中 f1 是表示分钟,f2 表示小时,f3 表示一个月份中的第几日,f4 表示月份,f5 表示一个星期中的第几天。program 表示要执行的程序。
当 f1 为 * 时表示每分钟都要执行 program,f2 为 * 时表示每小时都要执行程序,其馀类推
当 f1 为 a-b 时表示从第 a 分钟到第 b 分钟这段时间内要执行,f2 为 a-b 时表示从第 a 到第 b 小时都要执行,其馀类推
当 f1 为 */n 时表示每 n 分钟个时间间隔执行一次,f2 为 */n 表示每 n 小时个时间间隔执行一次,其馀类推
当 f1 为 a, b, c,… 时表示第 a, b, c,… 分钟要执行,f2 为 a, b, c,… 时表示第 a, b, c…个小时要执行,其馀类推
使用者也可以将所有的设定先存放在档案 file 中,用 crontab file 的方式来设定时程表。
例子 :
每月每天早上7点执行一次 /bin/ls :
0 7 * * * /bin/ls

在 12 月内, 每天的早上 6 点到 12 点中,每隔 3 小时执行一次 /usr/bin/backup :
0 6-12/3 * 12 * /usr/bin/backup

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 5:00 寄一封信给 alex@domain.name :
0 17 * * 1-5 mail -s “hi” alex@domain.name  /dev/null 2>&1 即可
例:如果用户的Crontab文件的内容是:29 19 * * * echo its dinner time,则系统每天的19:29显示‘its dinner time’
示例(创建一个cron全过程,每分钟都会在test.txt里输入当前时间):

1.     以普通用户登录linux系统(我用的是CentOS4.1)

2.     $crontab –e
说明:系统默认的编辑器是VIM,如果不是请加上以下shell:
$EDITOR=vi
$export EDITOR

3.     输入”*/1 * * * * date >> $HOME/test.txt”,save and exit VIM

4.     $su root

5.     $cd /etc/init.d

6.     ./crond restart

下面看看看几个具体的例子:
● 0 */2 * * * /sbin/service httpd restart  意思是每两个小时重启一次apache,特别说明,当间隔值不是可选值的整除数是,以整除数为准,举下面的栗子:
*/7 * * * * /sbin/service httpd restart 看上去是每隔7分钟重启一次apache,实际情况的每个整点的时候执行意思,然后分钟是7的倍数的时候执行一次,即每小时的 0、7、14、21、28、35、42、49、56 分钟时执行一次

● 50 7 * * * /sbin/service sshd start  意思是每天7:50开启ssh服务

● 50 22 * * * /sbin/service sshd stop  意思是每天22:50关闭ssh服务

● 0 0 1,15 * * fsck /home  每月1号和15号检查/home 磁盘

● 1 * * * * /home/bruce/backup  每小时的第一分执行 /home/bruce/backup这个文件

● 00 03 * * 1-5 find /home “*.xxx” -mtime +4 -exec rm {} \;  每周一至周五3点钟,在目录/home中,查找文件名为*.xxx的文件,并删除4天前的文件。
● 30 6 */10 * * ls  意思是每月的1、11、21、31日 的6:30执行一次ls命令

crontab中的输出配置

crontab中经常配置运行脚本输出为:>/dev/null 2>&1,来避免crontab运行中有内容输出(此处须注意,默认的情况下crontab会给系统自己发邮件,从而浪费相当大的磁盘空间)。
shell命令的结果可以通过‘> ’的形式来定义输出
/dev/null 代表空设备文件
> 代表重定向到哪里,例如:echo “123” > /home/123.txt
1 表示stdout标准输出,系统默认值是1,所以”>/dev/null”等同于”1>/dev/null”
2 表示stderr标准错误
& 表示等同于的意思,2>&1,表示2的输出重定向等同于1
那么重定向输出语句的含义:
1>/dev/null 首先表示标准输出重定向到空设备文件,也就是不输出任何信息到终端,不显示任何信息。
2>&1 表示标准错误输出重定向等同于标准输出,因为之前标准输出已经重定向到了空设备文件,所以标准错误输出也重定向到空设备文件。